優秀作文
有舍才有得
【同題PK】
一位在丹麥留學的中國留學生每天到湖邊散步,發現湖的四周有很多人垂釣,但奇怪的是他們每個人腰間都掛著一把一米長的尺了,他們每釣上來一條魚便在那尺子上比劃,若不夠長度的魚便又拋回湖中,條條如此,不厭其煩。那個留學生覺得奇怪,就問其中一個漁人:“是不是政府規定不許你們釣小魚?”那個漁人笑了笑說:“這和政府沒有任何關系。我們把小魚放回湖中,等它們長到夠大了再釣上來,不是更好嗎?”
請根據你對以上文字的理解與感悟,自定立意,自選文體,自擬標題,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。所寫內容應在上邊材料涵蓋的范圍之內。
有舍才有得
571700.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學2013級8班 黃如釔
魚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魚而取熊掌者也。由此觀之,有舍才有得。
舍是前提,得是結果。自古以來就有不勞無獲的說法,沒有勞動就沒有收獲。農民每天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工作,才能換來那一飯一粥。倘若農民沒有付出汗水和艱辛,哪能換來妻子孩子的溫飽?
舍,是一種大方的給予。在街頭經常看到衣衫襤褸的老人,每當行人走過時,便會伸出手,端著破爛的碗在乞討,許多人會裝作看不見,但也有好心人掏些零錢給他,然后帶著愉快的心情離開:今天我又做一件好事。他們給出去的不僅僅是微不足道的幾元錢,而且是對行乞老人的尊重,更是一種大方的給予。
得,是一種滿心的收獲。在你付出艱辛與努力之后,收獲的那一刻,感覺是最美好的。當農民伯伯站在田埂望向那一片片金黃色的稻田時,他心中一定充滿了喜悅;當奮斗了十余載的莘莘學子拿到了心目中理想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,他一定感激曾經的努力;當獲得朋友的幫助時,你一定感謝這份友誼……收獲的那一刻總是令人激動的,因為他們的付出得到了回報。得,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獲得,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。
舍和得是相互存在、緊密聯系的。就像丹麥人釣魚都要帶一把尺子一樣,他們把釣上來的每一條魚都要測量,若不夠長度便把它們拋回湖中,等長大了再釣上來。他們這樣做既遵守了大自然的規律,又能讓他們的子子孫孫能夠繼續釣魚,何樂而不為呢?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為了募集軍餉,低下自己高貴的頭向朝廷命官和全國百姓求助時,一位老者捐出了自己一生400兩銀子的積蓄。崇禎十分感動,封了那位老者“錦衣萬戶”的稱號。雖然那位老者只做了一天的萬戶,但這確是有舍才有得的最好證明。
生,亦我所欲也;義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。由此觀之,有舍才有得。
贈人玫瑰,手有余香。有舍才有得,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。
舍棄,是為了更好的獲得
571700 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學 2013級8班 張秀琴
有舍棄才會有獲得。自古以來,孟子的“魚與熊掌不可得兼”常常鞭策我們,舍棄是為了更好的獲得。
一位在丹麥留學的中國學生每天到湖邊散步時發現,很多垂釣者每釣上來一條魚,都拿出掛在腰間的尺子比劃,不夠長度便放回湖里。留學生覺得奇怪,便問漁人,漁人說:“把小的放回湖中,等長大了再釣上來不是更好嗎?”從這個材料中,我們都可以看出漁人并沒有“只要釣到桶里的都是魚”,而是放小取大,舍掉小魚為了將來獲得更多的大魚。
小故事反映出大道理。生活中,我們面對一些事物時也應當懂得取舍。
人的欲望是無盡的。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面前,生活中一些人對某種東西過分的貪愛,最終導致自己失去更多。所以,我們應當作出正確的選擇。在人生的道路上,是否所有人都會了解,不是一切失去都意味著有所遺憾,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著圓滿。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?
哲人說,不為貧困潦倒而苦惱,也不為榮華富貴而欣喜。面對燈紅酒綠的誘惑,有些人很容易迷失,只顧著眼前的“小魚”,卻忽視了未來的“大魚”。連續六年穩居世界首富的比爾·蓋茨在上大學時選擇離開了大學,創建了自己的公司,艱辛打拼數年成為了世界首富。比爾·蓋茨就是舍棄了自己上大學的“小魚”,從而獲得了成為世界首富的“大魚”。
人生有舍棄才會有所獲得。舍得是對榮辱成敗的超越,舍得是對名利金錢的抵擋,舍得是比獲得更為艱難的抉擇,舍得是一種更為智慧的處世方式。佛經云:將欲取之,必先予之。舍得舍得,有舍才有得,想要穿越沙漠,就得放棄咖啡和涼茶;想要永遠的掌聲,就得放棄眼前的虛榮;想要安全度過大風大浪,就得把大船中金錢名利扔掉。大地放棄絢麗斑斕的黃昏,才會迎來旭日東升的曙光;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,所以你應該學會放棄。
舍與得之間蘊藏著大智慧,真正有智慧的人就能夠舍,而有時不舍便會失,即使有得,也得不償失。
沒有三百三,哪來六百六?沒有了現在的“小魚”,何來以后的“大魚”?在這一點上,丹麥垂釣者讓我們大徹大悟。
【綜合評點】
兩篇議論文的觀點來自材料,一為“有舍才有得”,一為“舍棄,是為了更好的獲得”,大體接近,并且行文都扣了材料要點,但在論述時各有千秋。一是開頭有異。黃文以孟子的著名論斷引出觀點;張文開篇點明論點,再用孟子的言論予以強調。二是結構不同。黃文的主體部分顯然運用了分論點論證,“舍是前提,得是結果”“舍,是一種大方的給予”“得,是一種滿心的收獲”“舍和得是相互存在、緊密聯系的”幾個分論點有力地支撐起了“有舍才有得”這一中心論點;張文則長于敘議結合,以議為主,既扣材料生發,又舉比爾·蓋茨的例子佐證,彰顯了思辨色彩。
(薦評者系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學特級教師董新明)